古代医家对痰饮多有论述,《内经》有“水饮”、“溢饮”、“积饮”之说,《脉经》、《千金翼方》称痰饮为“淡饮”。《金匮要略》首见“痰饮”之名,然未对其作明显区分。《仁斋直指方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之论提出了痰饮之别。明代张景岳又指出:“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饮清澈,而痰稠浊。”《医宗金鉴》说:“阴盛为阴,阳盛为痰”,进一步明确了“痰与饮”的本质区别。尤在泾言:“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则化而为痰,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而为饮,其平素饮食所化之津液,凝而不布则为痰饮。”从来源上说明了痰与饮的区别。
《金匮要略》按发病部位的不同,将痰饮分为四种“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谓之痰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谓之溢饮”,“饮后水留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朱丹溪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为其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皆有。”故医家有“痰为百病之母”之论,又有“奇病异病多属痰”之说。
在治疗上,中医始终认为“饮为阴邪,系水液之属,水得寒则聚,得温则行。”故仲景治痰饮立法“当以温药和之”,或“温阳利小便”。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古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故健脾去湿也是治痰饮之大法。古人云:“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治痰者不治痰而重在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顺矣。”故治痰饮之法温、清、化、消、涤、逐等法皆可灵活运用,常用方如苓桂术甘汤、二陈汤、六君子汤,甚则礞石滚痰丸。
“隐曲”一词,主要出现在《素问》和《素问》的相关注释本中,而后世各医家的其他著作中论述较少,或者说根本没有论及。通过检索发现,现代医家对该词的论述也较少。在古代和现代这些少之又少的理论涉及中,“隐曲”一词的含义却大不相同。
1.指肢体的运动。《素问吴注·风论》言:“俯首谓之隐,鞠躬谓之曲,肾脉入肺中循喉咙,故不利于隐,隐则喉痛也。肾脉贯脊,故不利于曲,曲则脊痛也。”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原文是说明三阴三阳经脉的阴阳变化发病及预后,所以后世医家对此注解亦多以此为据,认为系阴脉及阳脉的变化而成为汗。例如明代张景岳说:“阳言脉体,阴言脉位,汗液属阴而阳加于阴,阴气泄矣,故阴脉多阳者多汗。”(《类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4月)参阅近现代对此注解,也宗阴阳脉象论。如《内经讲义》(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年9月)将此语译为“阳脉之象倍受盛于阴脉之象,当有汗出。”
笔者认为,依脉象注解有一定的道理,但“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可理解为阳气的功能(包括气化功能、运动功能)是形成津液内存及外出为汗的主要因素,即体内阳气推动津液排出体外,谓之汗。理由如下。
首先,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化气、阴成形。二者在人体内也是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汗液的形成,皆是阴阳二者功能变化的结果。
其次,津液是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汗液的基本物质,但津液的形成靠阳气的气化功能而产生。
再次,阳守阴藏,阳气维系着人体正常的津液贮存及其生理功能,当人体活动剧烈或天气炎热时,阳气会动而加于津液排出体外,成为汗,这是正常的汗液排泄。而自汗、盗汗、战汗等病理性汗出,也皆是阳气和津液共同排出的结果。临床中经常见到大汗不解,重则会出现阴阳俱伤的虚脱昏迷,也完全说明了“大汗亡阳亦亡阴”、“阳加于阴谓之汗”理论的正确。
可见,汗液的出现,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皆是阳化气,阴成形,津液受气取汁变化而出的结果。阴阳二者相对的动态平衡维护体内津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当阴阳平衡失常,津液排出就会异常,出现自汗、盗汗、战汗等。
出汗不仅消耗津液,同时阳气也随之消耗。如炎热的夏季人体经常汗出,即导致了夏季人体阳气偏虚的局面;严寒冬季,人体腠理闭密,汗出极少,阳气内闭,就形成了体内阳气偏盛的局面。所以《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
翻白草又名鸡距草、天青地白,为蔷薇科植物翻白草的带根全草,以叶下发白而得名。李时珍云:“翻白,以叶之形名;鸡腿、天藕,以根之味名也。楚人谓之湖鸡腿,淮人谓之天藕。”临床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颈淋巴结核等证。少数地区作白头翁用。现代药理证实翻白草对志贺痢疾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翻白草最早载《救荒本草》,《本草纲目》云:“小儿生食之,荒年人掘以和饭食。”又云:“治吐血,下血,崩中,疟疾,痈疮。”《本草原始》云:“主无名肿毒,疔毒疥癞,臁疮溃烂。”其性味甘、苦,平。功能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主治痢疾,疟疾,肺痈,咳血,吐血,下血,崩漏,痈肿,疮癣,瘰疬结核。
简易疗法如下:
细菌性痢疾 翻白草15克,马齿苋30克,白头翁12克,水煎服。
大便下血 鲜翻白草30克,猪大肠150克,洗净水煮炖熟,食肉喝汤。
糖尿病 翻白草、冬瓜皮各30克,鬼箭羽15克,水煎服。
脾虚白带 翻白草15克,鸡冠花15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
月经过多 翻白草15克,仙鹤草15克,大蓟根15克,茜草10克,水煎服。
疔毒初起 翻白草15克,地丁草15克,蒲公英15克,水煎服。
臁疮溃烂 鲜翻白草适量,捣烂外敷,或水煎熏洗,或干品研末敷患处。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嗥湿动而为痰也。咳嗽为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卑湿.咳而且嗽也。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未有不涉及痰者。痰液留滞气道,未有不经咳嗽而排出于外的。因此,治咳嗽应以治痰为先。痰液得清,咳嗽未有不愈的。清痰一是用宣肺肃降之类的“动药”;一是用柔润甘淡或敛涩之类的“静芍”。另外,防痰之未萌,更需着意,不可忽视。
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内经>日: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秋之气宣清,若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脾湿.发而为痰。是知脾无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有痰寒少而热多。故咳嗽者,非专主于肺而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故风寒先能伤之矣。《内经》日:“五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所病不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恶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则为咳嗽。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所治不同。宜随证而治之。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痰而不能食者,厚朴历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胡120克,加石膏30克。知母l5克用之。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然此为大例,更当随证随时加减之,量其虚实。此治法之大体也。
刘河间谓治嗽当先治痰,因以南星、半夏之属,似得治敕之法矣。此其意谓嗽必因痰,故胜其痰而嗽自愈,则理有不然也。盖外感咳嗽,必因风寒,风寒在肺则肺气不清,所以动嗽,动嗽然后动痰,此风邪痰嗽之本,本于外感,非外感本于:痰也。又如内伤之嗽,必因阴虚,阴虚则水涸金枯,所以动敕。脾虚肾败,所以化痰,此阴虚痰嗽之本。今日治嗽当先治痰,岂求本之道乎?然治外感之嗽,惟二陈之属最效。何也?盖南星、半夏、生姜、陈皮、枳壳之类,其味皆辛,辛能入肺,辛能散寒。寒邪散则痰嗽自愈,此正所以治本而非实以治痰者。若内伤阴虚之嗽则大忌辛燥,《经》日:肺欲辛,以辛润之。此肺实者之宜辛也。
一般将痰分为风痰、热痰、寒痰、湿痰、燥痰。
风痰
是指风挟痰邪蒙蔽清窍所致的一类病证。临床可见头风眩晕、昏仆癫痫、四肢抽搐、喉中痰鸣等症。治宜化痰熄风.常用半夏、南星、白附子、牙皂、明矾等祛痰药与天麻、钩藤、防风、僵蚕、全蝎、牛黄等镇肝熄风药配伍成方。
热痰
是指热与痰结.内蕴于肺或蒙蔽心窍所致的一类病证,临床可见胸满身热,咳嗽喘促,咯吐黄痰,或见喜笑癫狂、烦噪口渴等症。治宜清热化痰,常用瓜萎、贝母、竹茹、橘梗、橘红、法半夏、胆南星、桑白皮、海浮石、青礞石等清热化痰药与黄芩、知母、石膏、栀子等清热解毒药配伍成方。若热盛伤阴者。可配合养阴而不滋腻之品,如沙参、麦冬、天冬、百合、五味子之类。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作者对诸脉脉象形容不够全面,间或有与历代脉学说法不尽符合处,但因作者已经申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故未修改。读者可参阅其它脉学,结合实践,互相印证。
①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数:读朔,当快讲。)
③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④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⑤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⑥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涩脉:细而迟,往来难。
⑦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⑧《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齿缝中出血谓之牙宣,乃阳明经之热也。足阳明之脉,贯于上龈;手阳明之脉,贯于下龈。阳明湿热上蒸,则齿龈腐烂出血。用黄芩、连翘、薄荷、栀子、甘草,水煎服。外用百草霜、龙骨、炒盐为末,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