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核疬 病名。指皮下生长之慢性肿物。出《疡医大全》。该病多由气血凝结所致。其临床特点为初起上见一核,圆若弹丸,不痒不痛,日久亦不增大,故名顽核疬,临床不需治疗。但平素须戒郁怒及燥火生痰之物即可。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
[字母W]栏目
小儿舌膜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疡医大全》:“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还可见舌下有膜如石榴子,妨碍吮乳,啼声不出。多因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舌所致。治宜先将此膜刮去,外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三黄汤加银花、牛蒡子,以清热解毒。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
[字母X]栏目
小儿大衄 病证名。指小儿眼、鼻、耳、口七窍出血。《普济方》卷三百八十九:“血虚受热,散漫失度,出于七窍者,为大衄。”《疡医大全》卷三十七:“耳目口鼻窍中,一齐出血,药不及煎,死在旦夕俄顷,用冷水当面噀几口,急分开头发,用粗纸数层,蘸醋令透,搭在囟门,血即止。次以当归一两煎汤,磨沉香、降香各五钱,加童便服之,血自归经。”治同九道出血。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
[字母X]栏目
下胞 人体部位名。见《疡医大全》卷十一。即下睑。详该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
[字母X]栏目
鱼腮毒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十二。也即腮部生痈的病证。详见腮痈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
[字母Y]栏目
阴蚀 病名。出《神农本草经》石硫黄条。亦名阴中生疮、阴疮、阴(匿^虫)、(匿^虫)、阴蚀疮等。指妇女前阴部溃烂,黄水淋漓,或痛或痒,肿胀坠痛,或形成溃疡如虫蚀者,多伴有赤白带下等。多因七情郁火,损伤肝脾,湿热下注,或阴部破损,感受毒邪以致气血凝滞而成。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萆薢渗湿汤,并用外治法:溻痒汤(《疡医大全》:苦参、狼牙、蛇床子、当归尾、威灵仙、鹤虱)煎汤熏洗。珍珠散(辽宁中医学院主编《妇产科学》:珍珠、雄黄、青黛、冰片、黄柏、儿茶),局部撒用。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
[字母Y]栏目
腰带痛 病名。指生于腰带部位之痈疮。见《疡医大全》卷二十。亦名火腰带毒。因风热壅于肌表而成。证同一般外痈。此外,外治古人曾用断毒截腰法:白芨、雄黄各一两,研细末,鸡蛋清调敷,干则易之。余可参见外痈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
[字母Y]栏目
《疡医大全》 外科著作。四十卷。清·顾世澄撰。刊于1760年。本书分类汇集自《内经》以来历代的外科著作。内容除全身各种外证外,还包括脉诊、内景图说等项。有图有文,并注明出处。是一种资料比较丰富的外科参考书。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
[字母Y]栏目
共 9 页,当前第 1 页
9 1 2 3 4 5 6 7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