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从精准医学成为大众热词以后,大家认为我们现在什么都可以精准,医学很容易精准了,但是我个人的观点是,精准医学虽然从本质上可能带来变革,可能引导新的产业的发展,也许产业规模是巨大的,但是现在才刚刚...
摘要:该技术体系提供的精准治疗方案为提高恶性肿瘤治疗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可能。 2016年8月10日,上海正大基因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在采集受检者的口腔黏膜脱落细胞,这是基因采样的常规方法之一。新...
摘要: 叶惠方生前照片 向叶老遗体三鞠躬。1月19日清晨,北京室外温度降至零下9度,上千名医务人员和各界人士冒着凛冽寒风齐聚解放军总医院西院告别厅,深情送别该院妇产科奠基人、百岁大医叶惠方。 一个月前,各大媒体...
摘要: 近年来,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疗效和作用,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中医学、西医学两种医学...
摘要: 无法想象10年后,主任们已年过花甲、有心无力,而没有独立主刀过大量常规和复杂手术、没有独立处理过紧急状况的年轻医生,该如何去面对排着长队等待救治的患者们。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兼附属眼科医院...
摘要:他是著名西医,人称“中国消化病学第一人”,多项成果震动全球医学界。站在西医学前沿的他多次“力挺”中医,却因此招致非议甚至言语攻击。但他痛感医学离科学越来越近,却离“病人”越来越远。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
摘要: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任何科学创新看似机遇...
摘要: 得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屠呦呦很淡定。这种淡定,和她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心情有点类似。 2015年,因为获得诺奖,屠呦呦成了中国的一张闪亮的科技名片。采访、座谈、慰问,明星的光环与喧嚣让老...
摘要: 图片来源: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 新研究发现,如果男医生更像女医生,那么每年将会少出现3。8万名医生。研究人员发现,即便是女医生在治疗败血症、肺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心律失常等更严重的患者,其死亡率也比那...
摘要:【人物介绍】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会长。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
摘要:在今年10月举办的中法医学研讨会上,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委李太生获得了法国医学科学院&mdash。塞维雅奖,这是表彰他在感染病学研究,特别是在艾滋病研究领域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摘要:要想完全攻克肝癌很难,至少还要50~100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肝肿瘤外科樊嘉教授凭借在肝癌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与转移复发机制研究等领域取得的杰出成绩,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mdash。但今年...
摘要:”9月12日,在长沙举行的“中国超级稻二十周年暨第二届袁创超级稻论坛”上,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启云,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颁发“金果奖”。一篇宏文 开宗立派 超级稻享誉海内外1966年,袁隆平...
摘要:而李蓉能做的也始终在做的,就是通过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千锤百炼的医术,尽可能地圆患者一个梦。简单,是指面对患者,医生的宗旨就是用医术为他们排忧解难。复杂,则是指医生要面对的,除了医学层面的问题,还有...
摘要:■刘昌孝 2015年,精准医学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精准医学的短期目标是为癌症找到更多、更好的治疗手段,其长期目标是为实现多种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以基因组学为背景的大数据是发展精准医学...
摘要:郭应禄 医者,首先应该树立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也就是要爱国家、爱集体、爱专业、爱病人。 ■本报记者 武妙兰 张思玮 王璐 这个奖项与其说是对我个人的奖励,还不如说是对我国整体泌尿外科的肯定。前不久,在...
摘要:两次以身试药, 他是证实青蒿素治恶性疟疾疗效第一人 ●李国桥与其研究团队在青蒿大田观察。自1974年起,李国桥首先证实了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对于治疗恶性疟疾有速效低毒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
摘要: 早在2008年,就有报道表明一线抗疟药青蒿素已经出现耐药性。但时至今日,青蒿素仍是人们手中最可靠的武器。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到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退休研究员、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的发明人李英,...
摘要:本土实验室也能培养出一流学生 &mdash。专访《自然》杰出导师奖得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 曹雪涛 ■本报见习记者 王佳雯 传道、授业、解惑。中国传统文化对师者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着深刻认识。...
摘要: 医学家和工程师,这两种看似差别很大的职业,正在融合和交叉的道路上越来越近。6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大会召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齐聚北京,全...
摘要:对于缺乏专业医疗知识的普通公众来说,这种选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面对重大治疗决策的时候。如果此时恰好有一位医生朋友,在你身旁给你答疑解惑,为你提供一些可靠的建议,那么作出选择是不是会容易很多呢。...
摘要:11月6日,在北大医学部,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台湾大学医学院外科副教授黄胜坚正在讲述他从事临终照护与悲伤辅导的经历。多年的临床经验让他目睹过许多病人的离世。 黄胜坚还记得,十几年前自己第一次面对病人...
摘要:俞德超 ■本报记者 郭爽 我的理想很简单,就是想要开发出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做中国最好的生物制药公司。眼前这个普通的中年人似乎与生物制药大亨联系不到一起。 而事实上,他是国内唯一发明并成功开...
摘要: 为什么要重新思考和定位中国医学研究。曹雪涛院士谈中国医学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本报记者 张 强 在和世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在重新思考和定位中国医学研究发展的未来方向。10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
摘要:523研究项目组就我们这一份。云南本身是523项目内的。李国桥在523项目中主要任务是从事用针灸治疗疟疾的研究,1974年底从云南方面拿到药用了之后说没想到中药里面有这么高效速效的东西,很有兴趣。
摘要:田波院士最卓越的地方恰恰在于他对国家社稷民生的体贴关怀,心怀苍生,科研事业高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此成其大。密切关注国际科学前沿,及时追踪领域最新趋向,活到老学到老,眼界开阔,此成其高。 ■刘黎琼...
摘要:■陈南晖 对于病的概念,中医和西医的认识大不一样,已故知名老中医任应秋先生曾经对病的概念作了一个详细的说明:西医所称的病,大多数是取决于病原体,或者就某种特殊病变的病灶而命名,或者就生理上的某种特殊...
摘要:穿着朴素的林巧稚,一辈子的确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摘要:屠呦呦的生活异常低调,在小区里,她就是一位普通的老者,和邻居们也多是谈自己的儿女、外孙女,从未谈及过自己获得的荣誉。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一直拒绝接受采访,最后只在6日勉强同意了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
摘要:屠呦呦早年在工作中 ■本报记者 姜天海 诺奖落京东,青蒿素名。 10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为新晋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所题的《浪淘沙·。诺奖》...
摘要:唐子人 ■本报记者 张思玮 见习记者 李晨阳 或许,很多人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以下简称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唐子人的认识,都源于最美中国医生在美救人这则新闻。他和他的急诊科同事们,几乎每天都...
摘要:■本报记者 彭科峰 尽管已年过八旬,但当刘守仁走进位于新疆农垦科学院后院的试验站,看到正在围栏中咩咩叫唤的军垦细毛羊时,他原本有些佝偻的身板顿时直了起来,笑容也在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 眼前的这些细毛羊...
摘要:2014年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mdash。2020年)》,2014年2月21日,中国营养学会对外发布最新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于营养学界的人来说,这是非常值得一说的大事。 ...
摘要:在非洲埃博拉疫情来势汹汹时,高福院士临危受命,作为中国疾控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负责人,带领队员远赴西非国家塞拉利昂,投入了一场与病毒对抗的鏖战。在近几年发生的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
摘要: ■本报记者 倪思洁 通讯员 牛培强 于乔冰 50多年的争分夺秒,为王德文和他的团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唯一和第一:全程参加我国核试验生物效应研究的唯一医学专家、国际第一次证实核爆炸光辐射所致特殊部位烧伤规律...
摘要: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资源丰富,但却涉猎粗浅、观念落后,同时成果又最实用、需求最急迫。近日,在第五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在题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与能...
摘要: 众所周知,宫颈癌是由病毒感染而引发的癌症,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癌症,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每年,全世界约有50万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其中25万多人死亡。早期,许多流...
摘要:“科学只承认第一,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创新,跟着别人跑、走老路注定是没有出路的。”在学生的眼中,中国医学科学院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春华很少提科学以外的事情。”目前已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的韩钦是赵春...
摘要:霍夫曼一生中有诸多发明创造,但正是阿司匹林和海洛因,让他成为站在天使与魔鬼之间那个颇为无奈而尴尬的人。 阿司匹林和海洛因,一个如天使带来福音,一个似魔鬼引发罪恶。而这位科学家更不曾料到,天使与魔鬼都...
摘要:干细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一直被认为是前沿医学领域。最近,一场围绕着干细胞技术的学术辩论正在悄悄地展开。辩论的焦点集中在,传统的脐带血保存是否有意义。新的胎盘干细胞技术是否能够有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