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肺肾阴虚证 肺肾阴液亏虚,肺失清肃,肾失濡养,虚火内生所致的干咳少痰日久,甚者痰中带血,腰膝酸软和虚热证候。
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液不足,肝脉失养,肾失濡润,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所致的胁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和虚热证候。
病因
肺肾阴虚证 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情志过激,郁而化火,邪火妄动,耗伤真阴;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伤不复,肾元亏乏,肾阴亏损;久病不愈,或失血亡液,耗损肾之阴津,导致肾阴虚;老年人肾气渐衰,不化阴精,肾阴亦虚;“老年精力自衰,背驼腰曲,疲软无力,行动艰难,其脉涩而微弱,以精血之属慎补可也。又有久病之体,或病后虚人,及房劳多欲者,腰膝无力,悠悠隐隐,疲软而痛。嗜卧懒行,步履不胜,两腰喜暖,六脉涩弱而无神,或空大而搏指,以温补之药主治”(《杂病广要》)。久咳耗伤肺阴,导致肺阴亏虚,消竭于痰,津液耗枯,正如《医彻》所云:“若久嗽不已,则脏腑精华,肌肉血脉,俱为耗引,消竭于痰,比之脱气、脱血,何多逊焉,独不观久嗽者,始而色瘁,继而肉消,继而骨痿,皆津液不能敷布乃至此,岂容渺视哉!”肺阴虚可以累及肾阴,肾阴亦虚;若肾阴先虚,肾精不能上滋以养肺,肺阴亦亏,终致肺肾阴液俱亏而成肺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 导致肾阴虚的病因同上。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灼肝阴,渐致肝阴亏损,形成肝虚证候。“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金匮翼》)。若肝阴不足,可影响于肾,肾阴亦亏;若肾阴亏虚,阴精不能上荣肝木,肝阴亦虚,终致肝肾阴液俱虚而形成肝肾阴虚证。
病机
肺肾阴虚证 肺肾为母子之脏,肺位上焦,五行中属金,肾位下焦,五行属水,“金水相生”,肺肾阴液相互滋生,正常生理状态下,肺阴充足,宣降布散津液,下滋肾阴,则肾精旺盛;肾的阴液亦能上润养肺,使肺阴充盛,行使宣发肃降的功能。若肺阴先亏,不能输布津液于肾,则肾阴亏虚,虚火内生;肾阴不足,虚火上灼肺金,肺失濡润滋养,宣降失职,气逆喘咳,咳引肺络,肺络失润,燥伤肺络,络伤出血而为咳血。因此,张景岳说:“故凡病血者,虽有五脏之辨效益,然无不由于水亏,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而嗽血,液涸而成痰,此其病标固在肺,而病本则在肾也。”肺肾阴虚,燥热内生,灼伤血络,易形成络伤血溢的病理转归。肾与膀胱相表里,若虚火妄动,灼烁膀胱的血络,可见尿中带血;鼻为肺之窍,阴虚鼻燥,络伤出血,可见鼻衄。总之,肺肾阴虚证所致的出血常见有咳血、尿血、鼻衄、崩中。
肝肾阴虚证 肝肾同居下焦。肝属木,肾属水,水能涵木,木根于水,为母子之脏,“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故称之为“精血互生。”肝肾阴液互相滋养,肝肾之阴息息相通,肝肾阴阳相互制约,协调平衡。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不制阳,则肝阳上亢;若肝阴不足,血不生精,肾阴亦虚,则致相火易亢,虚热内生。若肝肾阴液俱虚,阴不制约阳气,肝阳亢逆无制,肝阳化风,则易形成中风的病理转归。
鉴别要点
肺肾阴虚 干咳少痰,甚者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或崩漏,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以干咳少痰(肺阴虚内燥证)、腰膝酸软和阴虚内热证候为临床特征。
肝肾阴虚证 胁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少寐多梦,健忘,目干视弱,口燥咽干,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以胁痛(肝病特异性表现),腰膝酸软,头晕(肝阳上亢)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肺肾阴虚证 肺肾阴液不足,虚火内生,阴虚肺燥,肺失宣肃,气逆作咳,故干咳少痰,正如张景岳所言:“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阴虚津液亏乏,加之虚火耗津,故痰少质稠;虚热灼伤肺络,络伤血溢,则痰中带血,《类证治裁》认为:“因嗽时,气急喘促,痰杂血丝血点,亦火伤血膜,而随痰出也。诸家以咳嗽血出于肺,景岳谓咳嗽咯唾诸血,皆源于肾,以肾脉贯膈入肺,循喉,肺肾相联,因肾水亏,则火炎烁金,肺燥络损,液涸成痰,病之标在肺,其本固由肾也。”会厌被虚火所灼,则声音嘶哑;肺肾阴液亏虚,津不上达,故口干咽燥;肾阴不足,腰膝失于濡养,故腰膝酸软,甚者腰酸而痛,“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故在经则属太阳,在脏则属肾气,而又为冲、任、督、带之要会。所以,凡病腰痛者,多由真阴之不足,最宜以培补肾气为主”(《景岳全书》)。阴虚内热,相火内蒸,故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热逼营阴,则见盗汗;虚火上炎,则见颧红;阴液亏虚,津血不充,肠道失润,故见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虚火扰动精室,则男子遗精;肺肾阴虚,经血亏乏,则月经量少;虚火灼伤阴络,络破血溢,故见崩漏;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证。
肝肾阴虚证 肝脉布胁肋,肝肾阴虚,肝脉失养,则胁部隐隐作痛;阴液不足,腰府失养,则腰膝酸软;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头晕耳鸣健忘,“黑瘦人肾水亏少,肝枯木动,复挟相火,上踞高巅而眩晕,谓风胜则地动,火得风而旋焰也”(《丹溪》)。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目失所养,则目干视弱;肝肾阴虚,虚火内生,故见口咽干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均有相火”(《格致余论》)。肝肾二脏,一泄一藏,相互制约,相反相成,体现在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方面。若肝肾阴虚,虚火内生,扰动精室,封藏失职,则可见男子遗精;冲任二脉隶属肝肾,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冲任空乏,则女子可见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肝肾阴液不足,虚火内生的征象。
肺肾阴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具备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共症,缘由肾阴不足,虚火内生。肺肾阴虚证,还具备肺阴虚,燥热盛的症状:干咳少痰,甚者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肝肾阴虚证,还具备肝阴虚,肝阳亢的病症:胁痛,目干视弱,头晕耳鸣。
肺肾阴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二者均有肾阴不足,阴虚内热的特点,所不同的是,前者还具备阴虚肺燥,肺失清肃的病机特点;后者尚有肝阴不足,肝脉、二目失养和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的病机特点。具体言之,肺肾阴虚证的病机是:阴液不足,虚火内生,灼伤肺金,肺失清肃;虚火灼伤阴络,络破血溢;阴液亏虚,上不润咽,下不濡养肠道;阴虚津亏,肌肉腰府失其所养;相火内盛,逼迫营阴外泄,或扰动精室;阴血不足,冲任空虚。肝肾阴虚证的病机是:肝肾阴液不足,胁肋、两目、腰膝失养;阴亏血少,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阴虚生内热,虚热内蒸,迫津外泄;相火易动,扰动精室;精血不充,冲任血少;虚火内扰心神,神不安宁。肺肾阴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病位均在肾,前者在肺和肾,后者在肝和肾。二者均为阴虚证,前者病性为虚证;后者为本虚标实证,肝肾精血阴液不足为本,肝阳亢逆上扰清空为标。肺肾阴虚证,因燥热内盛,灼伤血络而易形成络伤血溢的咳血、尿血、鼻衄、崩中等出血证的病理转归;肝肾阴虚证,因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肝阳亢逆无制,肝阳化风,则易形成中风的病理转归。
肺肾阴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二者均具备先天不足,房劳伤肾,久病亡阴,年高肾弱的病因。前者多具备久嗽伤肺的病史;后者多具有情志不畅,肝郁化火,火灼肝阴的病史,二者起病均较缓慢,病程较长。
肺肾阴虚证,治疗宜润肺止咳,滋阴降火,方用秦艽鳖甲汤(《卫生宝鉴》);肝肾阴虚证,治疗应滋补肝肾,育阴潜阳,方用杞菊地黄丸(《医级》)。故《王旭高医书六种·西溪书屋夜话录》在肝病治法中提到:“一法曰补母,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天寒地冻,正是进补的时候,但最近不少三甲中医医院门诊的医生却发现,不少中青年视“六味地黄丸”为“补肾秘方”,长期食用,但却感觉越补越虚———原有的一些症状越来越严重;有的人甚至“补出”胃肠不适的毛病。作为一类非常经典的传统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到底适用于什么样的病症呢?应该如何来进行选择和“进补
六味地黄丸不适用于肾阳虚者
据记者了解,在门诊来“投诉”六味地黄丸的人,大多数都是自己在药店购买作为家庭补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综合科主任高荣林认为,六味地黄丸不能“瞎吃”,因为它有着非常明确的适应症,需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体质进行调整和搭配,才能获得最好效果。
六味地黄丸主要适合于肾阴虚或者是肝肾阴虚,中医认为肝肾同源,症状也一起出现。临床表现为阵阵潮热,盗汗、手脚热、五行烦热,有的病人两颧午后出现发红,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肾虚也有肾阳虚,临床表现为手脚发凉,汗冷,脸色发白。病人的脸色偏嫩,手脚偏沉、没有力气,也感觉腰膝酸软,但是更多的是偏冷、怕凉,男性会出现阳痿。
六味地黄丸并不适用于肾阳虚的病人,由于阴虚和阳虚并不容易区别,有时候甚至合并出现,所以最好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六味地黄丸可用于多种疾病
那么,哪些明确病症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呢?中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系主任王天芳认为,一是慢性疲劳患者,比较符合肝肾阴虚的病症,推荐服用六味地黄丸两周到一个月;另一种是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几个月到半年时间,有时候还需要配合其他的药品进行治疗,对于缓解症状是比较有帮助的;对于有一些肝肾阴虚早期表现的亚健康状态人群,比如失眠人群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
脾胃虚弱者宜饭后半小时再服用
而高荣林认为,高血压、糖尿病、甲亢这类病症,只要符合肝肾阴虚的症候,都可以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方法来食用六味地黄丸。但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弱的人可以选择在饭后半个小时以后再服用,避免长期服用对胃肠造成的伤害。同时,六味地黄丸的服用应该根据身体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像维生素一样每日不停服用。
【相关问答】
我看六味地黄丸有大丸也有小丸,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现在六味地黄丸传统的是大丸,用法一般是一次一丸,一天两次。小丸一般来说是浓缩丸,同样的分量药效更高。此外还有胶囊剂和颗粒剂,这些不同剂型都可以选择,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掌握好服用的量。
市场上有不少“某某地黄丸”之类的药品,跟六味地黄丸有什么区别?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上一两味药可以成为另外常用的中成药。八味地黄丸比六味地黄丸多两味,加了夫子、肉桂,它就是以温养为主,治疗肾阳虚不足等等,跟六味地黄丸疗效相对;杞菊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了枸杞子和菊花,这两味药偏重于舒肝、养肝,肝开窍于目,所以杞菊偏重于肝肾阴虚,眼睛不舒服;还有麦味地黄丸,增加了麦冬和五味子,它偏重于止咳滋阴的。(蒋理)
处方:天麻、菊花、丹皮各12克,白芍25克,川牛膝、怀牛膝、生地、山药、夏枯草、泽泻各15克,山萸肉10克,石决明30克,茯苓、益母草、丹参各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养肝肾。用于治疗多囊肾,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型。症见五心烦热,腰膝酸痛,头晕耳鸣,面色潮红,双目干涩,盗汗,尿中带血,胁肋及小腹胀痛,或触到痞块,口苦咽干,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而弦。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治疗效果欠佳,预后极差。目前,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手段仍以早期手术为主,但大多数肝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中医药治疗在控制肝癌病情发展、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已广泛应用于肝癌手术、放疗、介入以及射频等综合治疗。但目前中医对于肝癌病因病机及其演化规律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严重影响了临床与学术交流。笔者基于中医“正虚致癌”、“肝体阴而用阳”、“肝。肾同源”以及“肾为先天之本”等理论,提出肝肾阴虚是肝癌发病基础的假说。
1 正虚与原发性肝癌
中医理论认为,正气虚是肿瘤发病的基础。《灵枢》有“壮人无积,虚人有之”,《诸病源候论》记载“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医宗必读·积聚》认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就原发性肝癌而言,由于缺乏系统的解剖学知识,古人对该病的认识比较模糊,而以“肝积”、“肥气”、“积气”、“积聚”、“臌胀”、“黄疸”、“癥癖”、“癖黄”、“痞气”等不同病名加以描述。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微缓为水瘕痹”;《难经·五脏攸分》有“肝之积名日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痃疟,连岁不已”;《济生方》描述为“肥气之状,在左胁下,覆大如杯,肥大而似有头足,是为肝积”:《圣济总录》谓“积气在腹中,久不瘥,牢固推之不移者,癥也,饮食不节,致脏腑气虚弱,饮食不消,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目前,对于原发性肝癌的病机多责之于正虚、气滞、血瘀、痰凝与湿阻,由于气滞多与情志或气机有关,而瘀、痰、湿则皆系没有生命的病理产物;但肿瘤并非死的病理产物,而系突变的细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增殖、转移,并不受细胞内在抗癌机制的调控。因此,我们认为,原发性肝癌病机主要与正虚相关,治疗上宜多扶正,正如《景岳全书·积聚》所谓“若此辈者,无论其有形无形,但当察其缓急,皆以正气为主”,此即“养正积自除也”。
2肝肾阴虚与原发性肝癌
正气在中医里有气血阴阳之分,肝体阴而用阳,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谓“肝为厥阴,中见少阳,且有相火寄其中,故《内经》名为将军之官,其性至刚也”。肝在功能上主疏泄,故肝气常郁而肝阳常亢,唯阴血常虚。其“血”与现代医学的“血”差异不大,为肝脏及其他脏器提供物质支持,肝特异性不强。因此,可以认为肝阴是肝脏功能的基础,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在肝病治疗上亦多柔润养本,叶天士谓“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养肝之本,即可柔肝之用”。中医还有“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理论(《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认为肝肾母子相生,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事实上,很多补肝阴中药也具有补肾阴之功,如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等。另外,。肾为先天之本,可以认为与染色体相关:肝脏的功能由肝细胞完成,而肝细胞则由功能基因表达从而行使功能,因此,在理论上可以认为肾阴与染色体及基因序列相关,肝阴与肝细胞基因表达有关,在病理条件下,肝肾阴虚可导致肝细胞基因突变、表达异常,致使肝细胞异常增殖,日久引发肝癌。研究也表明,肝肾阴虚是肝癌的基本证型。虽然肝癌在临床可以见到气虚、血虚等虚证的表现,但都属于肝癌发展的结果,而非肝癌发病的原因。因此,可以认为肝肾阴虚是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基础,并贯穿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此即正虚致癌在本病中的具体体现。这里的正气可以理解为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在整体层面可能与免疫相关,而在细胞层面可能与细胞内在的抗癌能力相关。有关药物研究也表明,运用滋补肝肾中药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无论是现代医学研究(包括机理和药物研究),还是根据中医理论,都可以认为肝肾阴虚是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基础。认清这一点,将有助于指导临床更好地治疗本病。
(1)本证多见于中老年人。
(2)具有肝肾阴虚心悸烦闷的主要症状。
(3)头晕耳鸣,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咽干,胁肋灼痛。
(4)舌红少苔,脉细弦。
(5)具有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