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且易并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粘连等,直接影响治疗预后。我科于2001~2004年采用脑脊髓液置换法治疗5例,疗效满意。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目眩、颈项强直、蛛网膜刺激症状。2 置换方法 经腰蛛网膜下腔置腰穿刺针管,缓慢放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且易并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粘连等,直接影响治疗预后。我科于2001~2004年采用脑脊髓液置换法治疗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0~59岁,疗程7~48h。均经扫描确诊为原发性SAH。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目眩、颈项强直、蛛网膜刺激症状。入院当天行腰穿检查,颅内压均高。
1.2 置换方法 经腰蛛网膜下腔置腰穿刺针管,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5~10ml后,缓慢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8ml,每5min后重复1次,3~7次,直至每次置换的总量达40~60ml为止。至脑脊液颜色转为黄色,压力降低,头痛症状减轻后停止。脑脊液置换的同时配合药物脱水、降颅内压、止血、降血压等治疗。
2 护理与康复指导
2.1 治疗中的配合及护理 治疗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SAH的基本原因,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以取得配合。操作室保持清洁,紫外线照射,每天2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治疗前对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药物,对具有精神症状或头痛剧烈致烦躁不安者给予安定10mg肌肉注射。安置卧位时动作要轻缓,治疗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
2.2 急性期的观察及护理 必须绝对卧床3~4周,保持室内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及检查。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采集病史时尽量以主要病情为主。病室设置以患者舒适,习惯为宜,尽快建立可信任的护患关系。
2.3 意识的观察及护理 保持呼吸通畅,头稍抬高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冰敷,肢体保持功能位,每日床上活动肢体,活动量、活动度以患者不感劳累为宜。
2.4 高血压患者的检测及护理 降压不可过快,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不宜低于20kPa,避免血压忽高忽低。注意观察头痛的性质、时间,头痛剧烈者应给予头痛剂,抽搐者给予解痉药物。
2.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预防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保持温室21℃~22℃,相对湿度40%~60%;合理使用抗生素。咳嗽患者嘱其深呼吸,咳嗽不可用力;入院后训练患者床上排便用力致再出血;昏迷患者留置尿管。
2.6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患者常因剧烈头痛而焦躁不安,应鼓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为他们创造安静休息的环境,避免强光、噪音等不良刺激,避免一切精神干扰。
2.7 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与家属共同创造促进疾病好转的休养环境,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5例患者均积极配合,未因护理不当诱发并发症。出院时给予健康指导,交待有关注意事项,如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疲劳。
3 体会
SAH并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及蛛网膜粘连的发生率及程度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成正比,同时与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存置的时间密切相关。文献指出,先显示蛛网膜下腔有高度影响者,几乎可能发展为脑血管痉挛[1]。因此,应尽快将蛛网膜下腔中的血液清除。脑脊液置换法具有引流、冲洗、稀释血性及炎性脑脊液,减轻血性、炎性渗出物的刺激及降低颅内压作用;清除脑脊液的代谢产物,抑制组胺、5-羟色胺等介质的释放,可迅速缓解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缩短昏迷时间,明显降低脑血管痉挛、蛛网膜粘连、脑积水、癫痫等后遗症的发生率。本组5例通过施行整体护理,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护患密切配合,防止了再出血等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致残率。本组无一例死亡。
【参考文献】
1 牛严.综述脑血管痉挛治疗中的若干问题.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0,17(3):115.
作者单位: 137000 吉林白城,白城市医院
(编辑:卫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