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讨B超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经B超及手术病检确诊的46例胆囊内隆起性病变进行分析,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及病变性质。结果 B超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单发或多发的判定比较准确,并可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初步诊断。结论 B超诊断胆囊内隆起性病变是可靠的,是对其......
【摘要】 目的 探讨B超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经B超及手术病检确诊的46例胆囊内隆起性病变进行分析,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及病变性质。结果 B超对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单发或多发的判定比较准确,并可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初步诊断。结论 B超诊断胆囊内隆起性病变是可靠的,是对其进行诊断与鉴别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 超声诊断;胆囊内隆起性病变
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是指胆囊内<15mm的病变,亦称胆囊息肉样病变,其病理类型有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腺肌瘤、肿瘤样息肉、早期胆囊癌。本文将我院近年来经B超及手术切除胆囊病理检查的46例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探讨B超对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均为我院近年来经B超检查诊断为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并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及病理检查。男20例,女26例,年龄22~65岁,平均25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西门子Sonoline SI-400型B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于检查前空腹12h以上,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行多切面观察胆囊,详细记录胆囊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内回声、边界等声像学特征,并根据病变的声像图特点及患者的年龄,采用杜运生等设计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定性判断公式[1]进行初步定性诊断,公式为:D=0.02×年龄+0.3X1+0.9X2+0.15X3-5.5(X1为病变部位,颈3、体2、底1,若为多发以最大者计;X2为声像图特点打分,边缘不光滑1、中回声或低回声2、宽蒂1、单发1、基底部及胆囊壁增厚2,各项之和为X2;X3为病变大小的毫米数,若为多发以最大者计)。D<0为良性;D>2.5为恶性;0<D<2.5为癌危现象。检查之后摄片留取资料,术后胆囊均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46例胆囊病变术前B超声像图表现
2.1.1 病变部位 胆囊体部28例,占60.9%;颈部4例,占8.7%;底部3例,占6.5%;体部+颈部10例,占21.7%;体部+底部1例;占2.2%。
2.1.2 病变数目 多发(2枚病灶及以上者)35例,占76.1%;单发11例,占23.9%。
2.1.3 病变大小 直径2~15mm。
2.1.4 D值判定 D<0的41例,占89.1%,其中多发的均在此范围,病灶直径均≤10mm,提示良性病变;0<D<2.5的5例,占10.9%,均为单发,除1例位于体部外,其余4例均位于颈部,病变直径均≥10mm,蒂不明显,提示恶性病变或病灶恶变可能性大;D>2.5mm的为0。
2.1.5 其他征象 有蒂的40例,占87.0%,基底窄的2例,占4.3%,基底宽的4例,占8.7%;胆囊壁增厚20例,占43.5%;合并胆囊结石4例,占8.7%。
2.2 46例胆囊切除术后经病理检查所见 均有息肉样病变,其病变性质为:(1)胆固醇性息肉34例,占73.9%。(2)炎性息肉8例,占17.3%,合并结石3例。(3)腺瘤2例,占4.3%,均为单发。腺瘤增生活跃2例,占4.3%,均为单发且均位于颈部;(4)腺瘤恶变1例,占2.1%,单发位于颈部直径为14mm。
2.3 B超与病理结果对比 见表1。
表1 B超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略)
表1结果显示,B超诊断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是可靠的,特别是对病变的部位、大小、单发或多发的判定比较准确,同时,根据病变声像图的特点及患者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初步判断,从而为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一个简便有效的检查手段。
3 讨论
本组46例手术切除胆囊的病理结果表明,胆固醇性息肉占绝大多数(73.9%),且多数呈多发性,可发生于胆囊的任何部位,以体部及体部合并颈部的多见,直径≤10mm,它的发生与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是由于胆囊黏膜固有膜下大量的吞噬胆固醇结晶的单核细胞(泡沫细胞)聚集,突出至胆囊腔内形成,与胆囊壁间可有蒂相连。其次是炎性息肉(17.3%),常合并有胆囊结石,它是由于胆囊黏膜的固有膜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形成炎性肉芽肿向胆囊腔突起,多发生在有慢性炎症、结石的胆囊。二者在声像图上鉴别较为困难,均表现为球形、桑椹状或乳头状突向胆囊腔内较强回声团,有蒂或基底较窄,不伴声影、不随体位移动[1]。若并发有胆囊炎和(或)胆囊结石征象的,可考虑炎性息肉的可能。由于胆固醇息肉较脆,易脱落随胆汁排出。因此,B超随诊观察可有病变数目的变化。
本组术前B超检查疑及恶性倾向的5例(0<D<2.5)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腺瘤2例,腺瘤增生活跃2例,腺瘤恶变1例,且均为单发,4例位于颈部,直径均≥10mm,说明B超对胆囊内小隆起性癌变的病危程度可以进行初步判定。胆囊腺瘤潜在恶性,其结构可全部由结缔组织基质内的上皮腺泡组成或混有肌肉和结缔组织,或含有囊肿。声像图特点为突向胆囊腔的乳头状不规则形或团块状的高或中等声结节,基底较宽,好发于颈部或底部,多≤15mm,无声影,不随体位移动。因此对于单发的,颈部的、直径>10mm的、D>0的病灶,癌前病变或癌变的可能性较大。此外,胆囊癌的肿块多呈菜花状、团块状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其基底宽大,并导致局部囊壁结构紊乱不清,或连续性中断,肿块的体积较大,底体部多见。浓缩胆泥因其形态多扁平,具有移动性,一般不难鉴别。同时B超对于胆囊小隆起性病变具有治疗的指导作用超声诊断要有明确的提示,以便为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准确的信息。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胆固醇息肉无恶变倾向。腺瘤能发生恶变,应把胆囊腺瘤视为癌前病变,宜早期手术。
【参考文献】
1 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8.
(编辑:江 枫)
作者单位: 266100 山东青岛,解放军第401医院北院区B超室
116013 辽宁大连,辽宁省军区第十干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