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心绞痛随着冠心病(CHD)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冠心病与炎症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局部或全身炎症在动脉粥状硬化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在炎症的急性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敏感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大量前瞻性临床研究表明,Hs-CRP水平升高与......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疾病; 心绞痛
随着冠心病(CHD)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冠心病与炎症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局部或全身炎症在动脉粥状硬化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在炎症的急性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敏感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大量前瞻性临床研究表明,Hs-CRP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发病危险度升高密切相关[2]。本文通过测定不同患者Hs-CRP水平,旨在进一步确证Hs-CRP与冠心病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组119例,为本院住院患者,均符合WHO制定诊断标准。所有对象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3例,男33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7±10.8)岁; 稳定型心绞痛(SA)组66例,男33例,女33例,平均年龄(60.1±10.2)岁;正常对照组30例,为本院健康体检者,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3±12.2)岁,病例组及对照组均排除并发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肿瘤及感染性疾病。
1.2 方法
全部对象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3ml,离心分离血清测定,Hs-CRP采用胶乳凝集反应法,试剂为上海申索佑福医疗诊断用品有限公司产品,仪器为OLYMPUS AU640。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用SPSS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CHD各组Hs-CRP水平比较
UA、SA组的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A组的Hs-CRP浓度显著高于SA组(P<0.05),见表1。表1 三组血清中Hs-CRP浓度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SA组比较#P<0.05
2.2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Hs-CRP水平比较
根据CAG结果确定的单支病变组Hs-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双支与三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三支病变组较双支病变组显著升高(P<0.05)。见表2。表2 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组Hs-CRP水平比较(略)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单支病变比较P<0.05;#与双支病变组比较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在人群中是一种常见病,几乎所有冠心病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动脉粥样硬化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家族史等。随着病因学炎症学说的提出,炎症标志物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炎症标志物主要包括P选择素、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细胞粘附因子、C反应蛋白等,Hs-CRP被认为是炎症标志物中预测冠脉事件的最强指标[3]。本组数据中,冠心病组Hs-CRP高于对照组(P<0.05),验证了CRP与冠心病的密切相关性。CRP是由白细胞介素-6介导,由肝细胞生成的蛋白质,经研究发现,Hs-CRP调控多种参与动脉硬化因子的表达,如血管内皮粘附因子VCAM-1,细胞间粘附因子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等,从而促进白细胞粘附和进入血管壁,同时,Hs-CRP可趋化单核细胞,结合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有利于巨噬细胞吸收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促进动脉粥状硬化的形成[4]。从本组数据还可以看出,Hs-CRP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程度有密切相关性,三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Hs-CRP水平高于双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Hs-CRP水平(P<0.05),双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Hs-CRP水平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Hs-CRP水平(P<0.05)。有学者[5]认为,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有关,病理学研究表明,CRP在斑块中沉积,随着斑块增大,沉积增多,在炎症细胞浸润区域特别是坏死斑块边缘,CRP反应强烈[6]。Burke等[7]也发现,CRP与巨噬细胞的密度、粥样硬化脂核的大小和纤维帽薄弱斑块的数量有关,而粥样硬化脂核的大小和纤维帽薄弱斑块的数量正是冠状动脉发病与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Hs-CRP与冠心病发生和进展呈正相关,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预测价值,对于Hs-CRP高,炎症病变重的冠心病患者,可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抑制炎症反应,有助于延缓冠心病的进展及预测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Maseri A.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and ischemic events exploring the hidden side of moon[J].N Eng Med,1997,336(10):1014-1016
[2]冯文化,毛绍芬,李玉东.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24-25
[3]Rifai N,Ridker PM.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a novel and promising marker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urrent Opinion in Lipidology,2002,13:383
[4]李建勇,胡大一.CRP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3(5):388
[5]陈润祥,胡健.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5,21(6):325-327
[6]Zhang YX,Chiff WJ,Schoef GI,et al.Coronary creactive protein distribution its relation to development of atheroclerosis[J].Atheroclerois,1999,145:375-379
[7]Burke AP,Russell TP,Kolodgie F,et al.Elevated V reactive protein values and atherosis in sudden coronary death: association with different pathologies
[J].Circulation,2000,105(17):2019-2023
北京市,煤炭总医院检验科